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国际摄影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6|回复: 1

春访高家塬 寻找《人生》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2 00: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天的高家塬在电影里看过,夏天的高家塬在电视里看过,春天的高家塬是个啥样?我要用脚步亲自走过。
清明过后,昨夜一场小雨,塬上的路泥泞难行。
从延安东行6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文安驿不出名,属下的两个村却很出名,一个叫梁家河,出了一个著名的《知青》,一个叫樊家塬,拍了一部《人生》电视,对于《人生》来说樊家塬就是高家塬。
在一个不起眼的岔路口,车过前马河桥,便爬上崎岖的山路。陕北的沟壑峁梁是200万年的黄土堆积和雨水冲刷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独特的高塬文化,黄土塬令人敬畏又向往。
十几里山路,走走停停,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高家林刘巧珍的故乡——高家塬。凭着电视里的记忆,除了塬上常见的窑洞,那棵歪脖槐树下的石碾应该就是高家林的家了,高家塬坐落在沟畔畔上,小的出乎我的意料,站在梁上望去,一户户人家尽收眼底,十几眼破窑洞,荒芜寂静的场院,偶闻几声鸡鸣狗吠,这便是我梦里寻他千百度的高家塬了。
歪脖槐树照面的那一眼窑洞就是高家林的家,主人很热情的把我往窑屋里让,看看黑乎乎的破窑觉得还是场院里敞亮,我们拉话的切入点还是拍摄《人生》电视剧,尽管时间过去了五年,迟播的《人生》勾起了往日的记忆,这是我强烈探访高家塬的动机,但主人似乎对《人生》在他们村拍摄的话题很冷淡,只是说那些天很热闹,三个月后人都走了,留下一些遗留问题,损坏的农具没有赔偿,占用的窑洞没给租金,有个大胡子导演(可能是剧务)倒是很义气,村民对剧组颇有些失望,这是题外话了。
我在一眼眼窑洞前流连忘返,寻找记忆中的那份感觉。高家与刘家的窑洞隔沟对望,高家林、高三星的窑洞尚有人住,高家园小学的窑洞已经坍塌,窑畔上高家塬小学的字样尚依稀可辨,巧珍窑洞的户主已经迁走他乡,破败的门前荒草凄凄,石碾也残缺不全,唯有几株桃花不解风情的盛开着,惟其如此反倒平添一份凄凉。
五年前,未出中戏校门的廖婷茹被杨阳导演慧眼识珠,选作女一号,来到这黄土塬上,三个月的眼泪和汗水给她上了人生重要一课,这或许可做毕业论文,回顾《人生》的拍摄经历,她在博客上这样写道:结束了紧张的拍摄和艰苦的农村生活,离开了情深意切的高家塬,耳边还常能回响着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现在回想到加林宿舍里的那一场戏还是会泪流满面,因为那些言语,那些画面已经深深的印到心里面了,有时候自己也会分不清真假还沉浸其中。
一部《人生》算是很高的起点,接下来寥寥好戏不断,第二年拍《知青》故地重返,依她自己的说法,上中戏是中学时代一次偶然的选择,但是演艺界看上去光鲜,其实身心俱煎,吃青春饭,人生的最亮丽岁月会在奔波中度过,不成名很苦,成名更苦,当下的演艺界水太深,可以预料,寥寥的人生路未必都是鲜花和掌声。
三十年前大学时代的我们,第一次读到小说《人生》,作为农村出来的学生,高家林的事就发生在身边,我被感动着,心纠结着,随后又听到广播剧《人生》,又一次感动着纠结着,再后来看到电影《人生》再一次被感动流泪。陕北、黄土、人生、路遥,这一串字符,是我青年时代解不开的心结,那份牵挂难以释怀。刘巧珍成了一带年轻人人生伴侣选择的偶像,善良、纯朴、执着、忘我,集女人的所有美好品德于一身,因为喜欢刘巧珍,爱乌及屋,也牵挂陕北那一方多情的土地,总想着有机会去陕北体验那一份黄土情,这一份牵挂整整纠结了三十年。
如今,当我踏上刘巧珍的黄土塬,已是两鬓斑白人生路过半的中年人了。
看眼前,这不仅是刘巧珍高家林的故乡,也是路遥的故乡,原本的印象是古朴,实地探访更感到荒凉。
我面前的主人名叫樊志利,55岁,和路遥的高家林同一个时代,樊家塬的现在就是高家塬的未来,电视剧《人生》结尾,高家林被辞退后没有回高家塬,而是独自来到黄河岸边的乾坤湾,他要走出高家塬去外面活人,这预示着一种未来。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眼前的的高家林真是在延川县城谋生,夫妻两个给人做采暖,清明过后回村打理果树,也就是临时在家小住几天,与我不期而遇。交谈中了解到,高家塬原本有120多口人,现在有100多人外出谋生的,孤残老人留在村里,难怪村里那么宁静。高家塬这块瘠薄的土地注定不能承载高家林他们的人生梦想,走出去是唯一的出路,路遥先生英年早逝,他如果活着,会怎样续写《人生》呢?
高家塬的空巢老人是一个现实问题,樊志利谈到80多岁的樊金山,膝下一个独子外出谋生,老人瘫痪在床无人照料,空落落的场院窑门紧闭,我便想到了高家林的父亲高玉德,如果他活着也和樊金山老人一样艰难。
高家塬每人四亩旱地,现在已很少有人种小麦玉米了,春天,塬上花开的季节,果树、梨树、桃树,白的、红的、粉的,赶趟似的开,却少有人观赏它侍弄它。在空旷的打麦场上看到一个女人抱着小男孩,我迎了过去,迎接我的是塬上人特有的朴实憨厚的笑脸,怀里的小孙子长的虎头虎脑,煞是可爱,看见生人便把小脸忸怩过去,这是我在高家塬见到的唯一幼童,娃娃叫樊旭毅,今年不满6岁,爹妈出去打工,孩子留给老人照看。
小旭毅是高家塬的未来,眼看就要到上学的年龄,可高老师走了,村里的小学也撤了,他只能被爹妈接到外地去,可以预见,高家塬的后代注定要离开脚下的土地,去放飞属于每一个人的多彩的《人生》。
樊金山迟暮之年,注定和高家塬相伴到老,这是一种人生;樊志利自小在高家塬长大,青年时外出打工,还能不时回来照看那几亩果树,这也是一种人生;樊旭毅很快就要来开高家塬,未来的他对高家塬能留下多少牵挂?也许高家塬在他的记忆里只是一个故乡的符号,这又是另一种人生。
当我站在空旷的打麦场遐想的当口,远处山道上走来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旭毅的奶奶告诉我,那是远嫁延长的女娃回娘家,清明了,给父母扫扫墓,再看看这一方生养她的土地,脑海里便闪过刘巧英的影子。
巧珍是看不到了。前年今日此塬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挥手与高家塬道别,车行在《人生》的崎岖山路上,今天的探访原是为了圆三十年的《人生》梦,却平添一份凄凉,我陷入沉思:电影的《人生》,是三十年前的人生,电视的《人生》是五年前的人生,樊志利的《人生》是今天的人生,时代在变,人生也在变,
杨阳导演曾说过:路遥时代的爱情是和事业密切相连的,今天的爱情和事业是两回事,高家林与刘巧珍的爱情纠结,分与合,事业说了算,二元结构是时代的产物,很难用对与错来评价,三十年前,农村和城市相隔的不是一条南马河,而是鸿沟,出生便贴上贵贱标签,高家林是优秀的,刘巧珍是善良的,但他们是农村人,他们的人生注定要艰难一些,面对身份高贵的黄亚平便有强烈的自卑感,这就是二元结构身份标签对人生的伤害。
三十年后再回首往事,不得不承认社会在进步,高家林刘巧珍式的悲剧注定会成为历史,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路过百家塬,在庙前遇到一个要搭顺车的老汉,攀谈中得知,老汉名叫白贵祥,说是到公社去要救灾款,去年下暴雨土窑塌了,上头每户补助三万元盖房子,已给了两万,今天去要剩下的一万,白家塬200多口人,一多半在外打工,老白60多岁的人了还要外出,看来塬上这一方土地真的养活不了这一方生民了。
自古塬上苦差,活人的路一向艰难。但这些年世道活,只要肯吃苦,我想日子总能过得去。
路遥的《人生》是黄土地的一个时代缩影,厚厚的黄土塬和人类一同走过200万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发祥于黄土,却背负着厚厚的黄土前行,塬上人的纯朴、塬上人的厚道、塬上人的执着、塬上人的忘我,集中体现在刘巧珍身上,感动了一代人。
三十年前吴玉芳离开了高家塬,如今已是做奶奶的人了;五年前廖婷茹离开了高家塬,如今正在不停地接戏;生活在高家塬的刘巧珍如今成了最大的悬念,也许儿孙满堂,也许境况凄凉。。。。。。
车行到塬下,还是那条熟悉的川道,还是那条熟悉的南马河,突然一个似曾熟悉的画面映入眼帘,远处河岸上一个红色的身影分外醒目,一个中年女人在坡上锄地,虽然背对着我,但我似乎感到她就是令一代人牵挂的刘巧珍。
南马河依旧静静的流淌,岁月的冲刷把古老的页岩翻卷开来,多像一叠叠厚重的历史书卷,黄土塬是一部历史,《人生》终究也会成为历史。。。。。。
2014.4.10
5C9J3200.jpg
5C9J3193.jpg
5C9J3191.jpg
5C9J3182.jpg
5C9J3115.jpg
5C9J3071.jpg
5C9J3035.jpg
5C9J3033.jpg
5C9J3019.jpg
5C9J2953.jpg
5C9J2922.jpg
5C9J2892.jpg
5C9J2828.jpg
5C9J3240.jpg
5C9J3231.jpg
5C9J3210.jpg
5C9J3205.jpg
发表于 2014-4-15 18: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际摄影网 ( 京ICP备19028990号-1 )

GMT+8, 2025-7-11 05:38 ,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