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国际摄影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6|回复: 7

高台花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9 19: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连继凯 于 2015-3-9 19:42 编辑

 稷山是我省著名的花鼓之乡,当地村村有花鼓,其中高台花鼓以吴璧、桐上最为有名。

  鼓艺术的产生和远古农耕文明血脉相连,稷山因农耕始祖后稷教稼于此而得名,稷山先民为了纪念后稷,以鼓乐为主的祭拜活动便产生了。距县城4公里的“马村段氏金代墓群”里的“金院本演出”砖塑(4号墓南壁)和“金院本及伴奏乐队”砖塑(1号墓南壁)当中,均有胸腰间系鼓、双手持槌击鼓的俑。运城市侯村、芮城县城南出土的东汉与西汉的陶制“戏楼”与“舞俑”,三俑皆左臂抱一鼓,右臂伸展举槌,右腿抬起,呈击鼓起舞式。稷山县志记载了明清时期古邑庙会、社火、节令“绕城四处走,皆闻花鼓声”的盛况。稷山民间也有“鼓声雷动可降雨”之说,认为鼓声可以模仿打雷的声音,为人间带来雨水。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庆典仪式,稷山都有打花鼓的习俗,各乡各村以社为组织或以家族姓氏组织花鼓表演,通常各村知名艺人农闲腊月就开始琢磨春节给乡亲们什么惊喜、用什么新的绝活儿压倒邻村的花鼓高手,为了增强竞争力,有的村还出现了艺人间的强强联手的壮观表演。这种挑战极限、不断超越的精神既推动了稷山花鼓的蓬勃发展,又激发了一个地域民众来年的劳作热情。同时,它还催生出了许多高超技艺,如:一硬槌与一软槌的交替使用,击鼓过程中舞蹈动作的丰富,武术与杂技的借鉴与融合等。

  据老艺人回忆,稷山高台花鼓最初的表演是由单人男子佩戴胸鼓、腰鼓来进行,击鼓的技巧、动作也比较简单。后来稷山花鼓由原来单一的祭祀表演演变为民间社火、节日庆典的民间表演形式,由原来的清一色男演员,逐渐有了女演员的加入。抱鼓者由单人变为双人双打,跑圆场的由四人增至八人、十人。着男式表演服装的演员为核心人物,在场地的中心抱鼓表演,另有四名男扮女装的配角围着他跑圆场,并且有了乐队伴奏,每一个段落间还配有歌曲演唱。

  如今,稷山高台花鼓表演集头鼓、肩鼓、胸鼓、腿鼓于一身,表演时鼓手通过单打、对打、混合打等表演技巧与花锣、钹、镲以及板凳敲击交相辉映。鼓手在由板凳搭建的高台上完成花鼓表演,一层两条板凳,一般是三层五凳,五层九凳,可搭十三层,约九米高,最高水平的表演,人数多达二百余人,鼓手在层层搭建的高台上仅用腿、脚勾住板凳展示“孔雀开屏”、“凤凰展翼”、“倒挂金钟”等多种高难击打技巧,形成独特的无伴唱表演形式。表演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除了要配合乐队进行鼓乐演奏外,个人还要完成各种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还要进行队列的变换,尤其要在由凳子搭成的几十米高的高台上进行高难度动作的表演,对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

  稷山高台花鼓的表演形式充分发挥了鼓的优势,挖掘了鼓的潜能,汇集了击鼓的多种艺术技巧,把体育活动寓于文化娱乐中,借助当地丰富多彩的节令民俗活动,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观赏性项目。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鼓娃嬉春”、“鼓闹丰收”、“踏鼓登高”三部分组成的稷山高台花鼓,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_DSC9082=.jpg _DSC8944-.jpg _DSC8957-.jpg _DSC8960-.jpg _DSC8963-.jpg _DSC8964-.jpg _DSC9048-.jpg _DSC9205-.jpg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5 收起 理由
刘栋 + 10
sxyczf + 1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5-3-9 19: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并茂,精彩拍摄,精彩演出,漂亮的美女!很欣赏!!
就是主题与背景分离不开,连老师最好把这组认真做下后期,使主题突出出来。
发表于 2015-3-9 2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拍摄!精彩文字!
发表于 2015-3-10 0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05: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卿. 发表于 2015-3-9 19:58
图文并茂,精彩拍摄,精彩演出,漂亮的美女!很欣赏!!
就是主题与背景分离不开,连老师最好把这组认真做 ...

谢谢华主席的指点!我想法改一下背景。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05: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sxyczf 发表于 2015-3-9 20:22
精彩拍摄!精彩文字!

谢谢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15-3-10 05: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3-10 18: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际摄影网 ( 京ICP备19028990号-1 )

GMT+8, 2025-7-9 14:02 ,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