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朱宪民访谈实录 来源:TOM 专稿 一 旅游和摄影密不可分 主持人:各位网友中午好,我是博客中国旅游航空指南的出版人路生,今天我们请来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创作协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 朱宪民:旅游和摄影是分不开的,用大量的摄影作品、照片来宣传旅游景点的风光、风土人情完全离不开摄影,我觉得一个旅游者,尤其春节快到了,要到很多国家、地区进行旅游,要了解这个地区,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民情、风光,首先要通过杂志、媒体看大量的图片。尤其是旅行者到了旅游景点之后,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有照相机,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去旅游,把那里的一些好的风光、好的风土人情拍下来,回来让家人、朋友了解这个国家、地区,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主持人:您有过统计在中国摄影家协会里,包括您,著名的一些摄影家和麾下的一些摄影家都是在特别集中的旅游景点上拍摄出了旷世奇作,从这一点上来讲是不是证明旅游跟摄影,特别是跟摄影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呢? 朱宪民:绝对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咱们国家的很多景点,张家界、巴上风光,还有四川的四姑娘山、九寨沟都是摄影家先去打前站的,拍摄出好的作品,发表到媒体,广泛地宣传,使更多的旅游观光着到那里去旅游,摄影和旅游景点是紧密相关的。 主持人:现在咱们国家的旅游跟摄影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了,大致上的走向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结合处? 朱宪民:我觉得旅游者出发之前要了解旅游景点是通过大量的图片、信息,来了解这个国家、这个地区基本上的概况。我去的目的是要看到什么东西首先是通过大量的图片来了解的。尤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相信每个旅游者都有相机,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数码相机,每个旅游者都具备摄影的条件。 二 春节旅游摄影拍摄建议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说旅游跟摄影,特别是摄影艺术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经济现象,根据您了解的情况,对于旅游者来讲对于旅游的摄影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朱宪民:旅游者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要了解这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包括风光的特点。 主持人:要去哪里就先得知道目的地的基本特点。比如中国来讲您给提个醒。 朱宪民:比方说黄山现在在春节期间拍雪景是最佳的时期,在百分之八九十的情况下都可以拍到雪景,你要掌握旅游景点的季节特点,这很重要。还有梯田,什么季节梯田里有水,什么时间梯田里有人耕地。 主持人:春节来讲,咱们去祖国的东南西北都应该注意的有哪些方面? 朱宪民:比方说现在很多人都去北国风光拍树挂、雾凇,我也刚从东北回来,你要了解松花江的丰满发电站的基地室,要了解什么情况下才有雾凇,大家应该注意那里天气温度的变化。 主持人:雾凇是属于中国的四大奇观之一了,这个变化能从哪里得来呢? 朱宪民:天气预报,比方说近几天特别特别冷,连续几天的冷可能要变暖一点,在要变暖没变暖的情况下肯定会有几天树挂的,有时水电站不防水也会有雾凇的,大家知道雾凇比较美,要想拍到雾凇旅游者首先得了解当地的气候,打个电话或者是看天气预报。 朱宪民:现在东北很多拍雾凇的景点,我上去哈尔滨黑龙江往北去的宜春市这几天每天都有。 主持人:宜春是在哈尔滨的北边? 朱宪民:在哈尔滨的北边,我前几年曾经去拍过雾凇,天天有。作为一个旅游者想要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东西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情况。 主持人:了解所要旅游目的地的气温、条件、气候变化,第二点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朱宪民:我还讲东北,有的相机零下30多度,将近40度时有的相机可能就会失灵。数码相机的电池容易冻,一般来讲要测试一下电池 主持人:作为风光照相来讲,率热会不会在镜片上产生雾呢? 朱宪民:你在很冷的情况下拍照片,别一下子进到暖和的环境里去, 主持人:一些需有爱好者去了都想搞一些创作,在雪天的创作、取景、背景、主体方面您觉得应该注意什么了? 朱宪民:要拍冰雪、包括拍雾凇,在控制暴光上要稍微地放半激光圈,因为雪挂或者是雾凇亮的很厉害,这样摄影家容易把暴光放小一点,我这些年来的经验觉得应该略过一点,这样会有比较好的作品,层次更多一点。现在春节到了,全国很多旅游景点, 主持人:对于南方呢? 朱宪民:对于南方来说,包括到云南,土林都是比较好的季节,如果你夏天去的话,38、39度的高温,现在去温度比较合适。土林是在云南的东南一点点。 主持人:从昆明下去要多长时间? 朱宪民:用不了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到了。 主持人:我觉得网友可以去看一看。 朱宪民:那个土林,红土地,包括春节前后远扬梯田都是比较适合的。 主持人:春节前后远扬梯田是有水进行保温? 朱宪民:对,春节气侯是比较好的季节。 主持人:还有的网友去海南岛、去海边,这样旅游者应该注意什么呢? 朱宪民:现在是去海南岛、广州、海南旅游比较好的季节,在海南,包括广东的海边常年,包括椰子树有很多海南固有的风光、风土人情,我倒觉得到某一个地区都有某一个地区的特色,一定要抓住这个特色。有些人去陕西、山西去黄土高原。 主持人:朱主席是中国民俗摄影的大师,您讲一讲春节去黄河流域能拍到什么? 朱宪民:黄河流域、黄河两岸都是反映农民,春节前后,包括 主持人:射火在哪些地区? 朱宪民:在榆林、宝鸡,陕西、山西都有射火。 主持人:射火是什么意思? 朱宪民:就是踩一些高跷,都是一些传统的民俗,我觉得很有特点。包括延安。 主持人:整个黄河流域从东一直往西这一条线上在春节上都有什么特色? 朱宪民:我拍过黄河,也多次遇到过春节,过大年、 主持人:您觉得春节期间去哪些地方比较好? 朱宪民:老百姓比较热闹的地方就是陕西、山西。 主持人:从北京去就很方便了? 朱宪民:很方便,开车八九个小时,坐火车也可以。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点,包括我们老家山东河南交界菏泽、聊城那个地方,过年赶大集、放鞭炮,过大年的传统还是保留着,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的特点。比如说黄土高原上那些窑洞里过年的,作为摄影家来讲是一个很好的创作素材。 主持人:过大年在旅游,从旅游角度北京市各大旅行社都做足了噱头,比方说去榆次看射火,摄影时应该注意什么?从器材到思想准备,有时都过来之后不知道怎么下手了? 朱宪民:旅游者有的喜欢拍风光,有的喜欢记录风土人情,我觉得拍的时候一定要把他们那种固有的地区特点表现出来,包括背景的处理、人的朴实、善良、庆丰收的高兴,内在的外在的都表现的比较广一点。别说拍射火就单独地拍射火,要广一点。内容、镜头的运用广一点。拍照过程中反映这方面的摄影作品也很多了,怎么样能够拍出自己的特点,要认真研究一下、琢磨一下。 主持人:比如到山西大院里吃年夜饭,跟他们赶集也好,这个方面在旅游者来说比较多,在这方面给他们指导一下,您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朱宪民:作为城里的旅游者,真正深入到窑洞里,西柏坡、黄土高原,首先要有一个平常人的心去深入,到他们家里去接触,大家的善良、朴实我们应该来体验,我们不能用另外一种城里人的一种猎奇,城里和农村的差距,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百姓,以一颗平常心来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这样才能拍摄到好的作品、好的照片。再一个可以了解更多民间的一些好的东西、善良的东西。 三 摄影艺术现状 主持人:刚才朱主席给我们介绍了第二个方面,特别是旅游摄影的世界观上应该放的平民化一些。本身自己就是一个市民,到当地来讲和大家混在一块儿,这样创作出一些当地之间平常百姓之间浓浓的生活气息。第三个请主席谈一谈,目前咱们国家的摄影,特别是在摄影艺术逐渐民间化,走出象牙塔,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这种创作的势头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朱宪民: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是一个图象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我觉得现在搞摄影的、搞图象的越来越多,据我了解的,可能不太确切,有一千多万人,在中国非专业、准专业、业余、高级发烧等等。 主持人:也形成了摄影经济的概念了。 朱宪民:中国有13亿人,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大量图象、照片,爱好摄影的人也越来越多。一般在城市里每个家庭都有照相机了。已经普及到家庭了,而且你每到一处都有摄影的,这样就需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来提高,拍一些有用的东西。 主持人:从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创作来讲,您作为主任,在春节、2005年期间有没有什么比赛或者是推动性、指导性的活动呢? 朱宪民:现在摄影家协会有一个《中国摄影报》,每周三期,我觉得要关注一下。各种类型的摄影比赛每天都有,各省里的、地区里的、行业里的,现在最活跃的就是摄影了。摄影比赛比任何艺术门类的比赛都要多。 朱宪民:每天每时每刻基本上都有摄影比赛,不管比赛的大小,各个类型、各省、各地市县都有。 主持人:从您的统计来讲一千多万人参与的规模摄影在中国的城市布局里是什么样的?它是不是跟经济一样,从沿海到内陆是递减? 朱宪民:地区发达的地方更加活跃一点,因为经济基础很重要。摄影有一个经济基础的问题,得有相机,得买胶卷,数码的得买卡,还要冲洗,这样相对来讲沿海地区摄影就更加活跃一点。包括西北也是不断地搞摄影比赛,因为摄影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的直接、间接作用是很大的,跟经济是紧密相连的。所以摄影是当今促进旅游事业的一个直接的方式。 主持人:从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创作委员会来讲,今年有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赛事了? 朱宪民:今年(2005年)9月份平遥国际摄影节,要举办第11届国际摄影展览。具体时间我记不得了,两大盛事。接着还有其他一些摄影活动也在不断地出现。200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还有几个大的活动。 四 关于数码摄影 主持人: 朱宪民: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现在很多数码摄影是时代的一种现象。 主持人:从您个人来讲,数码相机的景深跟传统相机的景深有差别吗? 朱宪民:数码和传统的基本上没有大的差别,摆脱了过去的一些传统的东西,更加方便、更加适合于摄影家创作。尤其是现在是电子暗房,解放劳动力了,冲洗产生了质变,现在数码扩验也很好,包括数码扩大。 主持人:在色彩饱和、色彩还原上,您是专家了,中国旅游是朝阳产业,去一趟不容易,一旦拍摄下来的跟眼睛看到的差别比较大的时候,胶片和数码的区别就出来了。 朱宪民:不管是传统的还是数码的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在摄影方面弄虚作假,我觉得应该真实地记录。不是说数码的出现就给弄虚作假造假更方便了,这是两个问题。 主持人:有人把数码的创作移花接木这就跟摄影混谈了。 朱宪民:这是两个概念,你可以创意性摄影。你在拍风光时还是应该真实的。到一个旅游景点去,一个摄影家如果拍的是弄虚作假,后来很多人去了之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就像骗人一样,那就不合适了。应该尊重事实,数码是为了更方便摄影,而不是给弄虚作假提供一个平台,这是两个概念。 五 尊重现实、记录生活 主持人:随着数码的出现,摄影艺术门类、摄影表现力得到的空前的发展,在这个空前的发展面前,刚才您说的非常清楚了,从您觉得应该倡导真实、本原、本质,这也是每个想在摄影上做出一点成就,或者想真实记录当时情况的旅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的初衷。把握这个初衷跟旅游的冲动,我去旅游、我去拍照的这种心态怎么去平衡呢?比方有人说我要去那里拍一些东西,事先都准备好了,但是到了那里不是一回事,脑子里想象的跟现实中的画面不一样,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去协调? 朱宪民:我觉得一个摄影家、一个摄影工作者、摄影爱好者,不要是先有一种想法了,摄影家应该是去发现。艺术就是发现,而不是你想象的一些东西。要去发现你创作的题材,而不是想象。 主持人:先别做形式主义?别形而上学? 朱宪民:对。先形而上学了,去了以后不是那么回事,就会假想。 主持人:现在目前的这种摄影状态,就想看一些以前的照片,一提到西北就是老手、老脸,还加上一个民族的独辟性,在摄影界已经存在好几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慢慢演变了,这种演变也是摄影家协会逐步地引导,变成一种真实的文化,一种现象。作为您,从中国摄影家协会领导来讲,现在摄影爱好者越来越多、相机越来越多,要提出一些忠告,您认为是什么? 朱宪民:我觉得应该尊重现实。随着社会的变化,你现在去农村以后,很多人里面是中式棉袄,外面套上西装,穿一个耐克鞋。这就是一个时代。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戴旅游帽而不是军帽了。前20年,到少数民族地区也好,到黄土高原也好,很多人戴军帽,现在没有人戴了。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点,你要抓住它。包括前25年、30年小伙子穿喇叭筒裤,后来穿牛仔裤,有一个时代特征。应该真实地记录那里人的生活。不要拍出的照片像30年前拍出的照片一样,没有时代气息。 主持人:有人说是土的掉渣儿,没有渣儿就去找渣。 朱宪民:那样没有时代性,要与时俱进。2000年拍的就应该有这样的特点,老百姓是这样的装束,得抓住时代的特征,不能一味地追求越土越好。 朱宪民:在80年代初,青年小伙子,包括中年人都戴军帽,现在到农村去很少戴军帽了,这就是时代。80年代哪里有穿西装的,现在农民里面套个中式棉袄,外面穿一个西装,这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了。 主持人:这也说明咱们祖国地大物博,文化的差异性、地区的差异性时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摄影者、旅游者本身旅游的目的就是要抓住这种差异性进行历史性的保留和历史性的发展、记忆。 主持人:时间也一个小时了,谢谢朱宪民主席对节前,对摄影上的指导、和摄影师观念的指导,我们表示感谢。谢谢大家。
朱宪民 镜头,永远向着生活 朱宪民———这位来自乡村的摄影家,其作品从一开始,便带有他自己出身的痕迹。其文化的基础,甚至性格和气质都沾染着浓重的百姓味道。五一前夕,在鞍举办的“关爱女孩万里行”活动开幕式上,朱宪民的形象开始在记者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拒绝虚假 利用在鞍间隙,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的朱宪民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上了一堂课。身穿深色西服的他,轻松自如地坐在讲台后,笑容可掬,这样的表情直接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普通人几乎是朱宪民创作主题的全部,百姓情结在他身上渗透得根深蒂固。他说,现在是摄影大有作为的时代,但好多摄影爱好者却不去关注身边人、环境、生活,这样拍不出好作品。 就在上个月,全国1300多名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云南的梯田,但回家之后,朱宪民认为他所拍摄的作品全部不如人家,没有任何用途,于是将34卷1000多张照片全部扔掉。他说:“创作要考虑它的用途和价值。” 朱宪民是一个真实、果断的人,对弄虚作假的事不屑一顾。在课上,他讲述了一件荒唐事。“十年前,某省曾举办过一届‘摆拍’摄影大赛。外国人把‘摆拍’叫作‘侵略性摄影手段’,这样的作品不但没有任何价值,而其摄影师的行为本身就是在做着一件伤害感情的事。” 靠作品说话 朱宪民是个靠作品说话的人,从《黄河百姓》中情同父老的乡亲,到《躁动》里美国的市井青年;从《中原人》的兄弟,到《尼泊尔百姓》的平民,朱宪民一直循着一条心中的土路前行。 朱宪民的作品有如他的谈话,用略显沙哑低沉的嗓音娓娓道来,而不好血脉贲张地高声呐喊。其代表作《黄河百姓》就是用一种故事性的语言,来描述朱宪民作为黄河的儿子对自己的黄河母亲的一次含血带泪的拥抱!他的作品好似在诉说一段历史、一种情怀,其中包含着沧桑感,叫人动色动容。 作为纪实摄影家的代表人物,“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并不仅仅是对朱宪民作品的评价,也是对其文化人格的写真。三十多年的摄影实践,朱宪民走出一条传播文化的路子。对于文化的传播而言,永远都是“以人为本”的,而摄影的根本也正恰恰是“人拍摄给人看的反映人的信息的图像”。 关注劳动者 从乡间顽童到知名摄影家,从懵懂后生到文化名人,生活巨大的变迁和角色的置换并没能让他抛弃创作的欲望和态度,也不曾改变他镜头中百姓的焦点。就在来鞍之行中,朱宪民仍不忘工作。这回,他没有选择最具工人代表性的鞍钢,而是来到海城某钢厂,用镜头记录下那里工人劳动、生活的场面。 朱宪民认为,鞍钢的发展与日俱增,其面貌已完全具有现代感,而那种半手工半机械化的工序、工人们的辛苦劳作的场面才更有历史感。他说:“在那里,厂房虽已破旧,机械虽然老化,但却还有一群工人为祖国的建设在炉前辛苦地工作着。在我国类似用着传统生产方式工作的工人还有很多,我想通过这个小小的侧面,去关注劳动者的生存状态。” 照片记录下来的永远是历史,就在朱宪民来鞍之前,他刚从上海回来。他说:“我是去那里拍一条老街的百姓生活,头天拍完照片,第二天那条老街就拆掉了。”这让我想起一句老话,“依仗聪明与技巧,运气与机缘只能辉煌一时。”而要想穿过漫漫的历史长河,给世界留下自己的文化足迹,只有老老实实地将自己的胸膛贴在土地上,面对苍生!唯有如此,长久地执著,才有可能将自己的作品深化升华为永恒。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际摄影网 ( 京ICP备19028990号-1 )
GMT+8, 2025-5-5 00:28 ,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4 queries .